跳到主要內容區
:::

每月推薦書籍

5月推薦書籍【心理安全感的力量:別讓沉默扼殺了你和團隊的未來!】

5月【心理安全感的力量:別讓沉默扼殺了你和團隊的未來!

艾美‧艾德蒙森 Amy C. Edmondson
心理安全感廣泛定義為一種人們可以自在表達自我、安心做自己的氛圍。更具體地說,人們在工作上有心理安全感時,會覺得可以自在分享顧慮與錯誤,不必擔心招致尷尬或懲罰。

 

4月推薦書籍【平衡心態 : 掌握成功的四腳桌法則 穩步累積你的財富.幸福與健康】

4月【平衡心態:掌握成功的四腳桌法則,穩步累積你的財富、幸福與健康

安德魯.哈藍 Andrew Hallam

這本書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:在你選擇買東西、居住地、做什麼、或是接受特定工作之時,先從「為什麼」這個問題下手。然後,把重點放在你的核心價值上,了解行為科學或許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升你的生活滿意度。
 

 

3月推薦書籍【藝術評論的終結The Ends of Art Criticism】

3月【藝術評論的終結The Ends of Art Criticism

派翠西亞.畢克斯 Patricia Bickers

藝術評論的影響力在於潛移默化:以間接的方式日積月累,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透過這些網路與其他平臺被吸收並轉移,雖然有些作品的確只是曇花一現,或是被其他更加傳統的管道,如雜誌或期刊等所取代甚至整併,但它們並不互斥。

2月推薦書籍【感官之旅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】

2月【感官之旅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

黛安‧艾克曼(Diane Ackerman)

一般人都以為心智必定位在腦部,但生理學最新的發現顯示,「心智」並不真的存在腦中,而是跟著荷爾蒙與酵素大軍旅行全身,忙著理解那些我們稱之為觸覺、味覺、嗅覺、聽覺和視覺的神奇複雜現象。

 

1月推薦書籍【散步學入門:城市魅力大搜查】

1月【散步學入門:城市魅力大搜查

山納洋

每個人都有一套觀賞城市的方法。走訪名勝古蹟和名店的觀光角度,或思考當地生活機能是否便利的角度,甚至以行銷的角度分析店家客群、用規劃者的角度來檢視城市設計等,只要稍微轉換不同眼光,就能看到以往沒注意到的城市另一個面貌。

 

12月推薦書籍【從容心態 : 不焦慮, 不窮忙, 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, 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】

12月【從容心態 : 不焦慮, 不窮忙, 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, 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】

艾希莉.威蘭斯(Ashley Whillans)
需求會改變,目標會轉移,人生變幻無常。規劃之餘,我們還得不時重新審視自己的時間選擇,才能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作出正確的決定。
 
11月推薦書籍【學著,好好分:六階段陪你走過分手的痛,癒合失去的傷】

11月推薦書籍【學著,好好分:台大超人氣課程精華第二堂,六階段陪你走過分手的痛,癒合失去的傷】

孫中興
你不能守著一個空洞的責任,責任不是答應了之後就不願意改變、改進自己,也不讓兩人的關係改變,死守在那裡,那不叫負責任,是笨!
 
10月推薦書籍【一幅畫看世界: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】

10月【一幅畫看世界: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】

高畑勳(Takahata Isao,1935~2018)
 
許多人以為繪畫和照片一樣,是畫家擷取瞬間的成果。其實許多畫描繪的是一連串時間的流逝。
 

 

9月推薦書籍【氣味、記憶與愛欲:艾克曼的大腦詩篇】

9月【氣味、記憶與愛欲:艾克曼的大腦詩篇

黛安.艾克曼Diane Ackerman  
 
我們的大腦把這些最初的氣味和遙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,就像廣告商知道的祕密一樣,氣味可以喚起深藏的記憶,向潛意識說話。
 
 
  

 

8月推薦書籍【長思短想 : 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, 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?】

8月【長思短想 : 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, 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?

羅曼.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

人類學家瑪莉.凱瑟琳.貝特森(Mary Catherine Bateson)曾寫道:「這個時代有個非常弔詭的現象:我們的壽命愈來愈長,但想得卻愈來愈短。我們活在『現在』的暴政時代中。」

7月【人生就是賽局:透視人性、預測行為的科學】

7月【人生就是賽局:透視人性、預測行為的科學

費雪(Len Fisher)

我們在童年感受最強烈的需求之一就是公平,而到了成人,就成為我們的正義感。尋找促成並維持合作的工具時,我也是首先訴諸這種正義感。我認為,如果各方都覺得協議很公平,也就比較不會打破協議。

6月推薦書籍【登一座人文的山:貫穿古今中外、文明與荒野,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】

6月【登一座人文的山:貫穿古今中外、文明與荒野,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

董威言(城市山人)

我相信大家透過這場歷史之旅,一定能發現喜愛山、熱愛自然的心是古今共通、不分中西的存在,而相互比較異同的結果,也能讓我們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我們的寶島山林,不只是增廣見聞,也能從西方經驗中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臺灣。